南华财经 - 国内专业的财经门户网站!
adtop
新闻检索:
topadl
topadr
当前位置: 南华财经 -> 新闻

老梧桐不再回家新“住客”有点“鼻塞”城市微更新莫忘关爱树健康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05-04 13:11   阅读量:5875   

图说:老树将不会再回原址 新民晚报记者 王蕾 摄(下同)

四月、五月正是槐树开花时,淡雅清香阵阵飘过,为车水马龙的都市带来静怡清新。这是石门一路街区更新后种植的行道树,大家是否还记得8年前,就在此处,石门一路、茂名路区域为配合市政建设曾迁走了150棵树龄三四十年的梧桐?那些梧桐去哪了?取而代之的新树种是否健康“扎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城市中的人与树如何相伴相处?

150棵梧桐会不会再回原址?

根据媒体于2011年的报道,为了地铁12号线建设需要,8年前由静园绿化养护有限公司负责将石门一路113棵和茂名北路37棵悬铃木,暂时迁往太仓苗圃基地。这150棵行道树树龄约在三四十年,树径大约二三十厘米。当时周边居民感叹,大树积淀着大家几十年的感情,有的从小在大树边玩耍、乘凉,有的在梧桐树荫下与伴侣走过半生缘份。

图说:树木长大,撑裂覆盖物

记者从静安绿化市容部门获悉,这批老树将不会再回原址,石门一路种上了槐树,茂名北路新种了红花槭,而梧桐大多还在苗圃,如果市区有相同树种需要补种,就会移栽过去。这两条路将不再重现梧桐林荫的画面。

行道树的“鼻孔”被挡住了?

不过,新“搬”来的小树住得如何?在南京西路上班的黄小姐细心发现,附近有的行道树树根被“封住”了,有的用了颗粒材料做了封层,有的用水泥填封,“这样不会影响树木生长吗?”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副站长许晓波看了照片后指出,“目前用透气透水性能佳的树脂等合规材料覆盖比较常用,但水泥肯定是不提倡的。”

他进一步解释,根据《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DG/TJ08-2105-2012)中的规定,要求上海行道树树穴黄土不得裸露,必须覆盖,新种树树穴应采取临时覆盖措施防止扬尘和泥水外溢,但不得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不得妨碍行人通行。覆盖树穴是基于几方面的考量:上海市区部分道路人行道狭窄,又要为行人遮阴,又要保证基本交通通行需求,树穴覆盖能借出部分空间给行人;树根部分常常积聚烟头等垃圾,人工清扫成本高、效果差,覆盖后的平面清洁便利;此外,扬尘和泥水的控制也是原因。

图说:树木的覆盖物多种多样

技术规程中还对树穴盖板的尺寸作出规定,要求内圈与树干预留20厘米左右的距离;盖板下的填充物及内圈的覆盖物不得引起扬尘及存在安全隐患;覆盖物应选用粒径适中、便于维护、不易散失、无安全隐患的材料,如树皮、石粒(块)等,边缘尽可能与道路齐平。但记者在茂名北路西侧看到,行道树的树干被覆盖物牢牢箍紧,更像“锁死”。如果树木长大,树干变粗则可能撑破覆盖物。从审美来看,也有违自然。

“与人一样,树木也是生物,它们也需要呼吸。当生存环境受到恶劣胁迫,植物会通过自身调节来抵抗外部干扰,但若不得到改善,终究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站副站长殷杉认为,用水泥、塑胶等材料封堵树穴,可能会导致树木生长受到损害。他解释,“植物需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都通过根系从土壤吸收。用不同材料封堵会影响透水性、透气性。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表层被封住,土壤里的气体交换不畅将造成树木根部呼吸不畅,养分吸收也会很吃力,后果就是长势逐渐变差,甚至威胁后期的存活。”

图说:有的树用了颗粒材料做了封层

记者还发现,茂名北路从威海路到南京西路路段,十几棵行道树中就有四五个空树穴被水泥封闭。对此,静安绿化市容部门解释,可能由于交通事故或虫害等原因死亡的行道树将等适宜的春秋季节补种,出于安全和美观考量,补种前按规定用水泥暂时封住。

精细管理有待社区文化提升

目前上海有《林荫道设计规程》、《行道树栽植技术规程》和《行道树养护技术规程》等专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引导城市行道树规划、种植和维护更规范、更科学,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让市民能够拥有更多能够漫步休闲的林荫道。相关文件对市内行道树栽种标准作出规定,引导市内行道树多采用透气性铺装路面等,但在具体实施和维护时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实际情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风景园林系教授车生泉说,“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应注意到生态伦理的问题。人有人的伦理,树亦有树的伦理,它也有生存的权利,也是值得尊重的。城市植物发挥着生态效益,对人类提供的价值,远远高出我们提供给它们的。”

车生泉还指出,当下上海的城市更新更多是“微更新”——街区的更新,而道路的功能也不再停留于仅满足交通需求,城市道路特别是人行道路也成为交流的空间,是市民感受社会融入感的关键场所。上海尤其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人行道承担的功能正在转变,而城市管理者也应意识到这种变化。“基层百姓的伦理价值观、行为模式往往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走向和价值观。城市发展不完全是自上而下的,常常也是自下而上的。在具体政策、规定的实施过程中,基层管理者至关重要,他们也是居民,也是城市生活的一分子,因此社区互动和教育至关重要,社区级文化提升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精细化治理实现的关键。”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