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财经 - 国内专业的财经门户网站!
adtop
新闻检索:
topadl
topadr
当前位置: 南华财经 -> 头条资讯

施爱东:五月五是恶日,“端午节不能祝快乐”有理论依据

来源:华南商业网    发布时间:2017-05-30 19:34   阅读量:18000   

原标题:施爱东:五月五是恶日,“端午节不能祝快乐”有理论依据

端午的恶日传说与辟邪法门

施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清代北京城有句俗谚:“善正月,恶五月。”(《清稗类钞》)其理论依据,盖因五月与夏至大致重叠,阳气达到顶点,人事活动须暂避其锋芒。实际上是因为古代卫生条件差,每年一到仲夏五月,便是虫蚁繁殖,蚊蝇四起之时,暑气难耐,百病滋生,所以特别需要谨慎行事。元好问直接就将端午称作“恶日”,认为:“古今俗忌,以五月为恶月,端午为恶日,赴官者顿不敢发,生子者弃不敢举。不幸而与祸会,故一切以俗忌为当然。”(《靖德昭儿子高户字说》)

人们在此理论基础之上,还生出许多古怪的禁忌,如《月令采奇》称:“五月名为恶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此九日谓之九毒日,夫妇宜戒容止,犯者不过三年。”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也讲到“二诸葛”的一单趣事:“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错过了栽种时机,成了乡邻笑柄。

端午是恶日,可人们的生活却不能因此中止,那么,如何厌镇端午之恶呢?江绍原先生认为,端午节的诸多仪式,都是“古时人群用法术处理的一种公共卫生事业”,无论驱邪、禳灾、竞渡、送标、放殃,都是为了“驱逐不祥”(《端午竞渡本意考》)。正在基于这一“端午大扫除”的基本理念,甚至端午节出生的孩子,也得扫地出门,不能留在家里。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父亲曾以“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于父母”为由,打算把他扔掉,是母亲偷偷地把他留了下来,事实上后来也并没有发生危害父母的事。但是,这种恶日信俗却一直在民间流传,如王充就在《论衡》中指出了这个问题:“(俗)以为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已举之,父母祸死,则信而谓之真矣。”历史上的名人案例,如王镇恶、胡广、宋徽宗,都是因为五月五日出生而改名或改生日。

涉及端午起源的几个传说主人公,无论屈原、曹娥,还是伍子胥,都属于非正常死亡。古人将这类非正常死亡的情形称为“强死”,按照古人招魂的惯例,何处殇魂,也必在何处招魂。对于强死于水中的殇魂,都应该在水上,或者水边进行招魂、祭祀。正因如此,端午竞渡的起源传说,总是指向魂殇江水的强死者。其他如屈原二女故事、江雄故事和曹娥故事一样,都是在父亲沉没处恸哭、投水,人们也在此或立碑纪念、或竞渡致祭。

正因为古人视端午为恶日,五月五日特别容易起祸端,所以,在古代笔记小说当中,常常把祸患日期设置在五月五日,而且大凡起祸,一般都是危及生命的殇魂故事。如《警世通言》中的“陈可常端阳仙化”中就有这么一段:

却说可常在草舍中将息好了,又是五月五日到。可常取纸墨笔来,写下一首《辞世颂》:“生时重午,为僧重午,得罪重午,死时重午。/为前生欠他债负,若不当时承认,又恐他人受苦。/今日事已分明,不若抽身回去。/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可常作了《辞世颂》,走出草舍边,有一泉水,可常脱了衣裳,遍身抹净,穿了衣服,入草舍结跏趺坐圆寂了。

正如在欧洲中世纪的手稿画中,常常将象征邪灵的黑猫画在犹大身边一样,中国古代故事家常常把兆不祥的日期设定在五月五日。故事中,大凡在这一天举行的仪式,往往预示着将有不详的结果。

传说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高纬生于天保七年(556年)五月初五日,自称“无愁天子”,终因奢靡无度,亡国被杀。《历史通俗演义》将各种败亡预兆,全都安排在五月五日这天。

齐主纬有庶兄名绰,与纬异母,俱于五月五日建生……纬乃使宠胡何猥萨,与绰相扑,把绰搤死,瘗诸兴圣佛寺,经四百余日,方才大殓,颜色毛发,尚如生时。俗言五月五日建生,脑可不坏,是真是假,亦无从证明……小怜非常伶俐,貌亦可人,能弹琵琶,且工歌舞,独替穆后想出一计,情愿将身作饵,离间诸宠。也无非自己卖俏。穆后倒也赞成,就于五月五日,令小怜盛饰入侍,号曰“续命”。要断送高氏命脉了,还想续甚么命?齐主纬见她冰肌玉骨,雾歠轻绔,不由的神魂颠倒,巫山一梦,爱不胜言。

明清小说家往往将昏庸自大的君王、犯上作乱者的举事仪式安排在五月五日,以此预示其必将败亡的结局。如黄华宇在《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中,就将西楚霸王的即位日期安排在五月五日;蔡召华在他虚构的《笏山记》中,也将败亡之主绍潜光的登基日期选在五月五日;樵子在《樵史通俗演义》中,将农民起义的关键时间节点选在五月五日。据《新唐书》记载,隋炀帝就很忌讳五月五日议事。在古代小说中,大凡发生在五月五日这天的故事,大多蹊跷古怪,很容易埋下不祥的祸根。

根据中国人物极必反的理论,既然恶日不祥,那么,驱邪、祓除的反恶运仪式也当在此日为盛。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中医药理论上,大凡五月五日采得之药材,必是最有灵验,大凡五月五日制成之药,必是药力充分。

为了对付端午之恶,古人还发明了许多以毒攻毒的法子。陈连山在《中国节典》中指出,根据五月“恶月”的观念,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了一系列对策性风俗。比如汉代就有一个特殊的官方礼仪,五月五日这天,皇帝召集百官,赏赐枭羹,就是猫头鹰汤。为什么要用猫头鹰做羹呢?《彙苑详注》说:“以其恶鸟,故以此日食之”古人传说猫头鹰吃自己母亲,所以是恶鸟。恶日吃恶鸟,当然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巫术策略。

同理,从辟邪的角度来说,五月五日侍奉之神灵,一定是能够以毒攻毒,从法力和恶相上都能压倒诸路邪灵的张天师、钟馗、天神等。《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在江西等地,至今还有人家在门口贴上红纸,上书咒语:“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妖邪,虫蚁落地府。”

《岁时杂记》:端五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苏子由作《皇太妃》合端五帖子云:“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萦尧母门。”艮斋先生魏元履词云:“挂天师,撑着眼,直下觑。骑个生狞大艾虎,闲神浪鬼,辟惵他方远方,大胆底,更敢来,上门下户。”

在民间文学中,天师被视为法力高超,驱邪禳灾的职业术师,能够帮助人间芸芸众生渡厄禳灾。民间艺术中的端午剪纸,也多以避恶、泄毒、镇病为主题,因而多有“辟邪艾虎”“吸毒葫芦”之类,俗称老虎具有降魔吃鬼之功能,葫芦常用黄纸剪成,上书“散灾大人本姓雷,见了葫芦速转回”几个红字,或者用红纸剪成五毒图案贴于黄纸,象征着五毒被吸入葫芦。

施爱东 1968年生于江西石城,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学、俗文学,著有《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倡立一门新学科——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等。

施爱东:五月五是恶日,“端午节不能祝快乐”有理论依据

应景

__________________

萧红生于端午所以不招待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夏冰